补益剂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
补益剂
第一节 补气
四君子汤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[sì jūn zǐ tāng]
组成与用法 人参、白术、茯苓各9克,炙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
功效 益气健脾。
主治 脾胃气虚证。症见面色萎白,语音低微,气短乏力,食少便溏,舌淡苔白,脉虚弱或细缓。
方歌 四君子汤中和义,参术茯苓甘草比;
益以夏陈名六君,健脾化痰又理气;
除却半夏名异功,香砂六君胃寒祛。
备注 凡高热,阴虚火盛,积滞气胀,津液不足,烦渴便秘,宜慎用或不用本方。
参苓白术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[shēn líng bái zhú sàn]
组成与用法 莲子肉500克,薏苡仁500克,缩砂仁500克,桔梗500克,白扁豆750克,白茯苓1000克,人参1000克,炒甘草1000克,白术1000克,山药1000克。作汤剂,水煎服,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。
功效 益气健脾,渗湿止泻。
主治 脾虚夹湿证。症见饮食不化,食少便溏,或泻或吐,四肢乏力,胸脘痞闷,形体消瘦,面色萎黄,舌淡苔白腻,脉细缓或虚缓。
方歌 参苓白术扁豆陈,山药甘莲砂薏仁;
桔梗上浮兼保肺,枣汤调服益脾神。
备注 对照中“四君”指“四君子汤”,详见该条;阴虚火旺者慎用本方。
补中益气汤《内外伤辨惑论》[bǔ zhōng yì qì tāng]
组成与用法 黄芪18克,炙甘草9克,人参6克,当归3克,陈皮6克,升麻6克,柴胡6克,白术9克。水煎服。
功效 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。
主治 ①脾胃气虚证。症见饮食减少,体倦肢软,少气懒言,面色白,大便稀溏,脉大而虚软。
②气虚下陷证。症见脱肛,子宫脱垂,久泻,久痢,崩漏等,气短乏力,舌淡,脉虚。
③气虚发热证。症见身热,自汗,渴喜热饮,气短乏力,舌淡,脉虚大无力。
方歌 补中益气芪术陈,升柴参草当归身;
劳倦内伤气虚陷,阳虚外感均堪珍。
备注 肾气虚者,或病后津气两伤者,或阴虚内热,肝阳上亢者均不宜用此方。
生脉散《医学启源》[shēng mài sàn]
组成与用法 人参、麦门冬各9克,五味子6克。水煎服。功效 益气生津,敛阴止汗。
主治 ①温热、暑热,耗气伤阴证。症见汗多神疲,体倦乏力,气短懒言,咽干口渴,舌干红少苔,脉虚细数。
②久咳肺虚,气阴两伤证。症见干咳少痰,气短自汗,口干舌燥,苔薄少津,脉虚数或虚细。
方歌 生脉散中人参煎,更加麦冬五味添;
气短汗多口干渴,中暑脉虚此方先。
玉屏风散《医方类聚》[yù píng fēng sàn]
组成与用法 防风30克,蜜炙黄芪、白术各60克。上研末,每次6~9克,每日2次,枣汤送服;也可作汤剂,按原方药量酌定。
功效 益气固表止汗。
主治 表虚自汗。症见汗出恶风,面色白,舌淡苔白,脉浮虚软。亦治体虚易感风邪者。
方歌 玉屏风散最有灵,芪术防风鼎足形;
表虚汗多易感冒,药虽相畏效相成。
备注 太阳中风或阴虚所致盗汗,不宜服用。
完带汤《傅青主女科》[wán dài tāng]
组成与用法 土白术30克,炒山药30克,人参6克,酒白芍15克,酒车前子9克,制苍术9克,甘草3克,陈皮2克,黑芥穗2克,柴胡2克。水煎服。
功效 补脾疏肝,化湿止带。
主治 脾虚肝郁,湿浊下注。症见带下色白或淡黄,清稀无臭如涕,面色白,肢倦便溏,舌淡苔白,脉缓或濡弱。
方歌 完带白术山药参,苍车柴芍荆草陈;
补脾疏肝化湿浊,脾虚肝郁带下珍。
备注 凡湿热带下,色黄或赤白,稠黏臭秽,苔黄脉弦者,非本方所宜。
第二节 补血
四物汤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》[sì wù tāng]
组成与用法 熟干地黄12克,当归9克白芍9克,川芎6克。水煎服。
功效 补血调血。
主治 营血虚滞,冲任虚损。症见心悸失眠,头晕目眩,面色无华,妇人月经不调,量少或经闭不行,崩中漏下,脐腹疼痛,血瘕块硬,时发疼痛,妊娠胎动不安,血下不止,及产后恶露不下,结生瘕聚,少腹坚痛,时作寒热。
方歌 四物归地芍川芎,营血虚滞此方宗;
妇女经病凭加减,临证之时可变通。
备注 平素脾胃阳虚,食少便溏,以及阴虚有火者,均不宜用本方。
当归补血汤《内外伤辨惑论》[dāng guī bǔ xuè tāng]
组成与用法 黄芪30克,当归6克。水煎服。
功效 补气生血。
主治 血虚发热证。症见肌热面赤,烦渴欲饮,脉洪大而虚,重按则微。亦治妇人经期、产后血虚发热头痛,或疮疡溃后,久不愈合者。
方歌 当归补血重黄芪,甘温除热法颇奇;
芪取十份归二份,阳生阴长奥秘理。
备注 阴虚潮热证,慎用本方。
归脾汤《济生方》[guī pí tāng]
组成与用法 白术、当归、茯神、黄芪、远志、龙眼肉、炒酸枣仁各3克,人参6克,木香1.5克,炙甘草1克,生姜6克,红枣3~5枚。水煎服。
功效 益气补血,健脾养心。
主治 ①心脾两虚,思虑过度,劳伤心脾,气血不足。症见心悸,健忘,不眠,盗汗虚热,食少体倦,面色萎黄,舌淡,苔薄白,脉细弱。
②脾不统血。症见便血,皮下出血,崩漏带下,月经提前,量多色淡,或淋沥不止,舌淡,脉细。
方歌 归脾汤用术参芪,归草茯神远志齐;
酸枣木香龙眼肉,煎加姜枣益心脾;
怔忡健忘俱可却,肠风崩漏总能医。
备注 本方阴虚内热者慎用。
第三节 气血双补
八珍汤《瑞竹堂经验方》[bā zhēn tāng]
组成与用法 人参、白术、白茯苓、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炙甘草各30克,生姜3片,大枣5枚。水煎服。
功效 补益气血。
主治 气血两虚证。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,四肢倦怠,头晕目眩,心悸怔忡,气短懒言,饮食不振,舌淡苔薄白,脉细弱或虚大无力。
方歌 八珍参术茯苓归,白芍川芎熟地回;
甘草再加生姜枣,气血双补显神威。
炙甘草汤《伤寒论》[zhì gān cǎo tāng]
组成与用法 炙甘草12克,生姜、桂枝各9克,人参、阿胶各6克,生地黄50克,麦门冬、麻仁各10克,大枣10枚。水煎服,阿胶烊化,冲服。
功效 益气滋阴,通阳复脉。
主治 ①阴血不足,阳气虚弱证。症见脉结代,心动悸,虚羸少气,舌光少苔,或质干而瘦小者。
②虚劳肺痿。症见咳嗽,形瘦短气,虚烦不眠,自汗盗汗,咽干舌燥,大便干结,脉虚数。
方歌 炙甘草汤参桂姜,麦地胶枣麻仁襄;
心动悸兮脉结代,虚劳肺痿俱可尝;
除去参桂与姜枣,加入白芍治阴伤;
温邪久恋阳明证,快服加减复脉汤。
备注 胃肠虚弱或腹泻下利者,或阴虚内热,肺燥干咳者均不宜服用。
第四节 补阴
六味地黄丸《小儿药证直诀》[liù wèi dì huáng wán]
组成与用法 熟地黄24克,山茱萸12克,干山药12克,泽泻9克,茯苓9克,丹皮9克。上为末,炼蜜为丸,每丸约重15克,成年人每服1丸,小儿酌减,每日3次,空腹开水送服;或作汤剂,水煎服。
功效 滋补肝肾。
主治 肝肾阴虚,虚火上炎证。症见腰膝酸软,头晕目眩,耳鸣耳聋,盗汗,遗精,消渴,骨蒸潮热,手足心热,舌燥咽痛,虚火牙痛,足跟作痛,小便淋沥,小儿囟门不合,舌红少苔,脉沉细数。
方歌 六味地黄益肾肝,山药丹泽萸苓掺;
再加知柏成八味,阴虚火旺可煎餐;
六味再加五味子,丸名都气虚喘安;
地黄丸中加麦味,咳喘盗汗皆能挽;
六味再加杞与菊,目视昏花治可痊。
左归丸《景岳全书》[zuǒ guī wán]
组成与用法 大熟地240克,炒山药120克,枸杞子120克,山茱萸肉120克,川牛膝90克,菟丝子120克,鹿角胶120克,龟板胶120克。后7味药研细末,与熟地蒸烂杵膏,炼蜜为丸,每服9克。亦可水煎服,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。
功效 滋阴补肾,填精益髓。
主治 真阴不足证。症见头目眩晕,腰酸腿软,遗精滑泄,自汗盗汗,口燥舌干,渴欲饮水,舌光少苔,脉细或数。
方歌 左归丸内山药地,萸肉枸杞与牛膝;
菟丝龟鹿二胶合,壮水之主方第一。
大补阴丸《丹溪心法》[dà bǔ yīn wán]
组成与用法 熟地黄、龟板各180克,黄柏、知母各120克。上为细末,猪脊髓蒸熟,捣如泥,炼蜜,混合药粉为丸。每取6~9克,空腹盐白开水送服。
功效 滋阴降火。
主治 肝肾阴虚,虚火上炎。症见骨蒸潮热,盗汗遗精,咳嗽咯血,心烦易怒,足膝疼热或痿软。舌红少苔,尺脉数而有力。
方歌 大补阴丸滋阴方,知柏龟板熟地黄;
猪脊髓蜜和丸用,阴虚火旺效力强。
备注 脾胃虚弱,食少便溏者,不宜使用。实热之证亦非所宜。
一贯煎《续名医类案·心胃痛》[yī guàn jiān]
组成与用法 北沙参、麦冬、当归身各9克,生地18~30克,枸杞子9~18克,川楝子4.5克。水煎服。
功效 滋阴疏肝。
主治 肝肾阴虚,血燥气郁,肝气不疏证。症见胸脘胁痛,吞酸吐苦,咽干口燥,舌红少津,脉细弱或虚弦。亦治疝气瘕聚。
方歌 一贯煎中用地黄,沙参杞子麦冬襄;
当地川楝水煎服,阴虚肝郁是妙方。
备注 兼有停痰积饮者,不宜服用;气郁湿滞而胁痛脘胀者,不可误用。
百合固金汤《医方集解》 [bǎi hé gù jīn tāng]
组成与用法 熟地、生地、归身各9g,白芍、甘草各3g,桔梗、玄参各3g,贝母、麦冬、百合各12g, 水煎服。
功效 滋养肺肾,止咳化痰。
主治 肺肾阴亏,虚火上炎证。咳嗽气喘,痰中带血,咽喉燥痛,头晕目眩,午后潮热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方歌 百合固金二地黄,玄参贝母桔甘藏;
麦冬芍药当归配,喘咳痰血肺家伤。
第五节 补阳
肾气丸《金匮要略》[shèn qì wán]
组成与用法 干地黄240克,山药、山茱萸各120克,泽泻、茯苓、牡丹皮各90克,桂枝、附子各30克。上药为末,炼蜜为丸,每丸重15克,早、晚各取1丸,开水送服。
功效 补肾助阳。
主治 肾阳不足,症见腰痛脚软,下半身常有冷感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,或小便反多,入夜尤甚,阳萎早泄,舌淡而胖,苔薄白不燥,脉尺部沉细,以及水肿,痰饮,脚气,消渴,转胞等。
方歌 肾气丸补肾阳虚,地黄山药及茱萸;
苓泽丹皮合桂附,水中生火在温煦;
济生加入车牛膝,通调水道肿胀祛;
十补加入鹿茸味,填精补阳此方医。
备注 若肾阴不足,虚火上炎或燥热伤津者,不宜使用本方;对照 中“六味地黄”指“六味地黄丸”,详见该条。
右归丸《景岳全书》[yòu guī wán]
组成与用法 熟地黄240克,炒山药120克,山茱萸90克,枸杞子90克,制菟丝子120克,鹿角胶120克,杜仲120克,肉桂60克,当归90克,制附子60~180克。先将熟地蒸烂杵膏,余为细末,加炼蜜为丸,每服6~9克,以白开水送服。亦可水煎服,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。
功效 温补肾阳,填精益髓。
主治 肾阳不足,命门火衰证。症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,畏寒肢冷,或阳萎遗精;或阳衰无子;或饮食减少,大便不实,甚则完谷不化;或小便自遗;或腰膝软弱,下肢浮肿,舌淡苔白,脉沉而迟等。
方歌 右归丸中地附桂,山药茱萸菟丝归;
杜仲鹿胶枸杞子,益火之源此方魁。
备注 阴虚内热者忌用本方。
第六节 阴阳双补
地黄饮子《圣济总录》[dì huáng yǐn zǐ]
组成与用法 熟地黄12克,巴戟天、山茱萸、石斛、肉苁蓉、炮附子、五味子、官桂、白茯苓、麦门冬、石菖蒲、远志各15克。上药共为末,每取9~15克,加生姜5片,大枣2枚,薄荷7片,水煎服。
功效 滋肾阴,补肾阳,开窍化痰。
主治 喑痱。症见舌强不能言,足废不能用,口干不欲饮,足冷面赤,脉沉细弱。
方歌 地黄饮子山萸斛,麦味菖蒲远志茯;
苁蓉桂附巴戟天,少入薄荷姜枣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