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BOUT ME

-

Today
-
Yesterday
-
Total
-
  • 祛暑剂 温里剂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
    中医学/方剂 2017. 7. 7. 15:39

    祛暑剂

     

     

    香薷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[xiāng rú sàn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香薷500克,白扁豆、厚朴各250克。水煎或加米酒少量煎服,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。

    功效     祛暑解表,化湿和中。

    主治     阴暑(即夏日乘凉饮冷,外感于寒,内伤于湿)。症见恶寒发热,无汗头痛,头重身倦,胸闷泛恶,或腹痛吐泻,舌苔白腻,脉浮者。

    方歌     三物香薷豆朴先,散寒化湿功效兼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若益银翘豆易花,新加香薷祛暑煎。

    备注     伤暑,中暑发热汗出,心烦口渴者,不宜服用本方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六一散《黄帝素问宣明论方》[liù yī sàn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滑石180克,甘草30克。上为末,每取918克,每日23次,包煎,或温开水调服;或加入其他方药中煎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清暑利湿。

    主治     暑湿证。症见身热烦渴,小便不利,或呕吐泄泻。亦治三焦湿热,尿赤淋痛。

    方歌     六一散用滑石草,清暑利湿此方饶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加入辰砂名益元,兼能镇心亦有效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或加青黛名碧玉,目赤咽痛俱可消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滑草薄荷鸡苏散,暑湿风热俱能疗。

    备注     暑热伤阴,内无湿热,或小便清长者忌用本方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清暑益气汤《温热经纬》[qīng shǔ yì qì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西洋参5克,石斛15克,麦冬9克,黄连3克,竹叶6克,荷梗15克,知母6克,甘草3克,粳米15克,西瓜翠衣30克。水煎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清暑益气,养阴生津。

    主治     暑热气阴两伤证。症见身热自汗,心烦口渴,小便短赤,体倦少气,精神不振,脉虚数。

    方歌     王氏清暑益气汤,善治中暑气阴伤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洋参冬斛荷瓜翠,连竹知母甘粳襄。

    备注     《温热经纬》为王孟英所著,故称为王氏清暑益气汤。暑热夹湿者不宜使用本方。

     

    清暑益气汤《脾胃论》[qīng shǔ yì qì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黄芪、苍术各4.5克,升麻3克,人参、泽泻、炒曲、陈皮、白术各2克,麦门冬、当归身、炙甘草各2克,青皮1.5克,黄柏2克,葛根1.5克,五味子2克。水煎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清暑益气,除湿健脾。

    主治     平素气虚,又受暑湿。身热头痛,口渴心烦,乏力自汗,不思饮食,胸满身重,大便溏薄,小便短赤,苔腻脉虚。方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李氏清暑益气汤,参芪归术加草苍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升葛泽曲麦味合,青陈黄柏共成方。

    备注     《脾胃论》为李杲所著,故称为李氏清暑益气汤。

     

     


    温里剂

     

     

    第一节       温中祛寒

     

    理中丸《伤寒论》[lǐ zhōng wán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人参、炙甘草、干姜、白术各90克。上共为末,炼蜜为丸,每次9克,每日23次,开水送服;或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剂,水煎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温中祛寒,补气健脾。

    主治     脾胃虚寒证。症见脘腹疼痛,喜温欲按,自利不渴,畏寒肢冷,呕吐,不欲饮食,舌淡苔白,脉沉细;或阳虚失血;或小儿慢惊;或病后喜唾涎沫;或霍乱吐泻;以及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。

    方歌     理中丸主温中阳,人参甘草术干姜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桂枝加入理中内,便为桂枝人参汤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协热下利心下痞,温里解表两兼长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呕哕腹痛阴寒盛,再加附子更扶阳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如若阴寒特别重,桂附相加效更强。

    备注     感冒发热,阴虚内热者忌用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小建中汤《伤寒论》[xiǎo jiàn zhōng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芍药18克,桂枝9克,炙甘草6克,生姜9克,大枣6枚,饴糖30克。水煎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温中补虚,和里缓急。

    主治     虚劳里急证。症见腹中时痛,喜温欲按,温按则痛减,舌淡苔白,脉细弦而缓;或虚劳而心中悸动,虚烦不宁,面色无华;或四肢酸楚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。

    方歌     小建中汤芍药多,桂枝甘草姜枣和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更加饴糖补中气,虚劳腹痛服之瘥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黄芪建中补不足,表虚身痛效无过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又有当归建中汤,产后诸虚皆可却。

    备注     阴虚火旺、呕吐、吐蛔、腹中烦满者均不宜服用本方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大建中汤《金匮要略》[dà jiàn zhōng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蜀椒6克,干姜12克,人参(或党参)6克,饴糖30克。水煎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温中补虚,降逆止痛。

    主治     中阳衰弱,阴寒内盛。症见怕冷,心胸中剧痛,呕不能食,舌苔白滑,脉细紧,甚则肢厥脉伏。

    方歌     大建中汤建中阳,蜀椒干姜参饴糖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阴盛阳虚腹冷痛,温补中焦止痛强。

    备注     腹痛属于实热内结,湿热积滞,阴虚血热者,忌用本方。

     

    吴茱萸汤《伤寒论》[wú zhū yú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吴茱萸9克,人参9克,大枣4枚,生姜18克。水煎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温中补虚,降逆止呕。

    主治     ①胃中虚寒,症见食谷欲呕,畏寒喜热,胸膈满闷,或胃脘痛,吞酸嘈杂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②厥阴头痛,干呕吐涎沫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③少阴吐利,手足逆冷,烦躁欲死。

    方歌     吴茱萸汤人参枣,重用生姜温里好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阳明寒呕少阴利,厥阴头痛皆能保。

    备注     郁热所致胃痛,吐苦水及吞酸属热证者,以及肝阳上亢,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患者,忌用本方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第二节 回阳救逆

     

    四逆汤《伤寒论》[sì nì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生附子15克,干姜6克,炙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回阳救逆。

    主治     ①少阴病。症见四肢厥逆,恶寒蜷卧,呕吐不渴,腹痛下利,神衰欲寐,舌苔白滑,脉象微细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②太阳病误汗亡阳。

    方歌     四逆汤中附草姜,四肢厥冷急煎尝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腹痛吐泻脉沉细,急投此方可回阳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倍加干姜名通脉,温阳守中血脉畅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人参加入四逆内,益气固脱效非常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逆加葱去甘草,方名白通擅通阳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白通再把胆尿配,阴盛格阳不二方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又有参附合为剂,回阳救脱挽危亡。

    备注     阳气内郁所致热厥者禁用本方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第三节 温经散寒

     

    当归四逆汤《伤寒论》[dāng guī sì nì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当归12克,桂枝9克,芍药9克,细辛3克,炙甘草6克,木通6克,大枣8枚。水煎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温经散寒,养血通脉。

    主治     血虚寒厥证。症见手足厥冷,口不渴,或腰、背、四肢疼痛,舌淡苔白,脉沉细或细而欲绝。

    方歌     当归四逆桂芍枣,细辛甘草木通草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血虚肝寒四肢厥,煎服此方乐陶陶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上方再加姜萸配,温经散寒功更超。

    备注     亡阳暴脱,四肢厥冷,热病高热,热深厥深,以及热郁在里,阳气不能布于四末引起的厥逆,都不宜用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阳和汤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[yáng hé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熟地30克,肉桂3克,麻黄2克,鹿角胶9克,白芥子6克,姜炭2克,生甘草3克。水煎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温阳补血,散寒通滞。

    主治     阴疽属于阳虚寒凝证。症见患处浸肿无头,皮色不变,酸痛无热,口中不渴,舌淡苔白,脉沉细或迟细。

    方歌     阳和汤法解寒凝,贴骨流注鹤膝风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熟地鹿胶姜炭桂,麻黄白芥甘草从。

    备注     痈疡属于阳证,如红肿热痛,或阴虚有热,或阴疽已经破溃等,均不宜服用。

     



Designed by Tistory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