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BOUT ME

-

Today
-
Yesterday
-
Total
-
  • 解表剂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
    中医学/方剂 2017. 7. 7. 14:58

    解表剂

     

    第一节 辛温解表

     

    麻黄汤《伤寒论》[má huáng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麻黄9克,桂枝6克,杏仁6克,炙甘草3克。水煎温服,覆取微汗。

    功效     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。

    主治     外感风寒表实证。症见恶寒发热,头疼身痛,无汗而喘,舌苔薄白,脉浮紧。

    方歌     麻黄汤中用桂枝,杏仁甘草四般施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发热恶寒头项痛,喘而无汗服之宜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拗汤用麻杏草,宣肺平喘效不低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麻黄汤中加白术,湿困身痛总能医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还有麻杏苡甘剂,风湿发热亦可祛。

    备注    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,故对“疮家”、“衄家”、“亡血家”,以及外感表虚自汗,血虚而脉兼“尺中迟”,误下而见“身重心悸”等,虽有表寒证,亦皆禁用;对于即使是本方适应证者,也不可久服和过汗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桂枝汤《伤寒论》[guì zhī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桂枝9克,芍药9克,炙甘草6克,生姜9克,大枣3枚。水煎服。可服热稀粥以助药力,以取微汗出为佳。

    功效     解肌发表,调和营卫。

    主治     外感风寒表虚证。症见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,鼻鸣干呕,苔白不渴,脉浮缓或浮弱。

    方歌     桂枝汤治太阳风,芍药甘草姜枣同;

    解肌发表调营卫,表虚有汗此为功。

    备注     表实无汗,或表寒里热,不汗出而烦躁,以及温病初起,见发热口渴,咽痛脉数时,皆不宜用。


     

    九味羌活汤《此事难知》引张元素方 [jiǔ wèi qiāng huó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羌活、防风、苍术各9克,细辛3克,川芎、白芷、生地黄、黄芩、甘草各6克。水煎温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发汗祛湿,兼清里热。

    主治     外感风寒湿邪,兼有里热证。症见恶寒发热,肌表无汗,头痛项强,肢体酸楚疼痛,口苦微渴,舌苔白或微黄,脉浮。

    方歌     九味羌活用防风,细辛苍芷与川芎;

    黄芩生地同甘草,三阳解表益姜葱。

    备注     阴虚津少者,不宜用。

     

    小青龙汤《伤寒论》[xiǎo qīng lóng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麻黄、芍药、桂枝、半夏各9克,细辛、干姜、炙甘草、五味子各6克。水煎温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解表散寒,温肺化饮。

    主治     风寒客表,水饮内停。症见恶寒发热,无汗,胸痞喘咳,痰多而稀,或痰饮喘咳,不得平卧,或身体疼重,头面四肢浮肿,舌苔白滑,脉浮者。

    方歌     小青龙汤最有功,风寒束表饮停胸;

    辛夏甘草和五味,姜桂麻黄芍药同。

    备注     本方药多辛燥,热证喘咳及阴虚肺热之燥咳,不宜服用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止嗽散《医学心悟》[zhǐ sòu sàn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炒桔梗、荆芥、紫菀、百部、白前各1000克,炒甘草375克,陈皮500克。共为末,每取69克,开水或姜汤调服;亦可作汤剂,水煎服,药量按原方比例酌减。

    功效     宣利肺气,止咳化痰。

    主治     风邪犯肺证。症见咳嗽痰多,咯痰不畅,或轻度恶风发热、头痛,舌苔薄白,脉浮缓。

    方歌     止嗽散桔草白前,紫菀荆陈百部研;

    镇咳化痰兼解表,姜汤调服不必煎。

    备注     阴虚劳嗽,不宜使用;肺热咳嗽,不宜单用本方,应酌加清热化痰之品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第二节 辛凉解表

     

    银翘散《温病条辨》[yín qiào sàn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连翘30克,银花30克,苦桔梗18克,薄荷18克,竹叶12克,生甘草15克,荆芥穗12克,淡豆豉15克,牛蒡子18克。作汤剂,水煎服,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。

    功效     辛凉透表,清热解毒。

    主治     温病初起。症见发热无汗,或有汗不畅,微恶风寒,头痛口渴,咳嗽咽痛,舌尖红,苔薄白或薄黄,脉浮数。

    方歌     银翘散主上焦疴,竹叶荆牛豉薄荷;

    甘桔芦根凉解法,清疏风热煮无过。

    备注     外感风寒忌用本方。

     

    桑菊饮《温病条辨》[sāng jú yǐn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桑叶7.5克,菊花3克,杏仁6克,连翘5克,薄荷2.5克,桔梗6克,苇根6克,生甘草2.5克。水煎温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疏风清热,宣肺止咳。

    主治     风温初起证。症见但咳,身热不甚,口微渴,脉浮数。

    方歌     桑菊饮中桔杏翘,芦根甘草薄荷饶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清疏肺卫轻宣剂,风温咳嗽服之消。

    备注     风寒咳嗽禁用本方。

     

  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《伤寒论》[má huáng xìng rén gān cǎo shí gāo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麻黄9克,杏仁9克,炙甘草6克,石膏18克。水煎温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辛凉宣肺,清热平喘。

    主治     表邪未解,肺热咳喘。症见身热不解,咳逆气急鼻煽,口渴,有汗或无汗,舌苔薄白或黄,脉浮而数者。

    方歌     伤寒麻杏石甘汤,汗出而喘法度良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辛凉宣泄能清肺,定喘除热效力彰。

    备注     风寒实喘,肾虚久喘者,不宜应用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柴葛解肌汤《伤寒六书》[chái gě jiě jī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柴胡6克,干葛9克,甘草3克,黄芩6克,羌活3克,白芷3克,芍药6克,桔梗3克,生姜3片,大枣2枚,石膏12克。水煎热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解肌清热。

    主治     外感风寒,寒郁化热证。症见恶寒渐轻,身热增盛,头痛肢楚,目痛鼻干,心烦不眠,咽干耳聋,眼眶痛,舌苔薄黄,脉浮微洪者。

    方歌     陶氏柴葛解肌汤,邪在三阳热势张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芩芍桔草姜枣芷,羌膏解表清热良。

    备注     《伤寒六书》为陶华所著,故称陶氏柴葛解肌汤。若太阳表证未入里者,不宜用之,恐引邪入里。

     

    柴葛解肌汤《医学心悟》[chái gě jiě jī tāng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柴胡、葛根、赤芍、黄芩、贝母各6克,丹皮、甘草各3克,知母5克,生地9克。水煎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解肌清热。

    主治     外感风热。症见不恶寒而口渴,舌苔黄,脉浮数者。

    方歌     程氏柴葛解肌汤,外感风热用此方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芍芩二母丹草地,口渴发热无寒凉。

    备注     《医学心悟》为程国彭所著,故称程氏柴葛解肌汤。本方和陶氏柴葛解肌汤的区别在于,程氏方不恶寒而有口渴,重在清里,而陶氏方恶寒无汗重在解肌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第三节 扶正解表

     

    败毒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[bài dú sàn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枳壳、羌活、独活、茯苓、桔梗、人参、甘草各900克。共为细末,每取6克,加生姜、薄荷少许,水煎服。作汤剂,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。

    功效     散寒祛湿,益气解表。

    主治     气虚外感证。感受风寒湿邪,症见憎寒壮热,项强睛痛,肢体作痛,无汗,鼻塞声重,咳嗽有痰,胸膈痞满,舌淡苔白腻,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。

    方歌     人参败毒草苓芎,羌独柴前枳桔同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姜薄荷煎汤服,祛寒除湿功效宏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若须消散疮毒肿,去参加入荆防风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原方配入陈仓米,噤口痢疾此为宗。

    备注     外感风热,邪已入里化热,及阴虚外感者忌用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参苏饮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[shēn sū yǐn]

    组成与用法      人参、紫苏叶、葛根、姜半夏、前胡、茯苓各6克,木香、枳壳、桔梗、陈皮、炙甘草各4克,姜7片,枣1个。水煎热服。

    功效     益气解表,理气化痰。

    主治     虚人外感风寒,内有痰饮证。症见恶寒发热,无汗,头痛鼻塞,咳嗽痰多色白,胸膈满闷,倦怠乏力,气短懒言,舌苔白,脉浮或弱。

    方歌     参苏饮内用陈皮,枳壳前胡半夏齐;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葛根木香甘桔茯,气虚外感最相宜。

     



Designed by Tistory.